一、美元現鈔的主要特徵:
貨幣名稱: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
發行機構:美國聯邦儲備銀行(U. S. FEDERAL RESERVE BANK)
貨幣符號: USD
輔幣進位: 1美元=100分(CENTS)
鈔票面額: 1、2、5、10、20、50、100元七種。 以前曾發行過500和1000元面額的大面額鈔票,現在已不再流通。 輔幣有1分、5分、10分、25分、50分等。
從1913年起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 現行流通的鈔票中99%以上為聯邦儲備券。美元的發行權屬於美國財政部,主管部門是國庫,具體發行業務由聯邦儲備銀行負責辦理。美元是外匯交換中的基礎貨幣,也是國際支付和外匯交易中的主要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元又稱為「綠背」美國最早的紙幣是由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批准發行的,稱為“大陸幣”。 1863年財政部被授權開始發行鈔票,背面印成綠色,被稱為“綠背
二、美元指數說明:
“一直沿用至今。 出人意料的,美元指數並非來自CBOT或是 CME ,而是出自紐約棉花交易所 (NYCE) 。紐約棉花交易所建立於 1870 年,初期由一群棉花商人及仲介商所組成,目前是紐約最古老的商品交易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期貨與選擇權交易所。在 1985 年,紐約棉花交易所成立了金融部門,正式進軍全球金融商品市場,首先推出的便是美元指數期貨。 美元指數期貨的計算原則是以全球各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量為基礎,以加權的方式計算出美元的整體強弱程度,以100為強弱分界線。 一共採取了 10 個國家為計算標的,以歐元、日圓、瑞士法郎、及英鎊為主。價格影響因素。
三、美國經濟整體表現—貨幣強弱為國力之顯現:
a 、貿易經常帳 (Trade Deficit)
美國經濟自 1999 年下半年以來持續擴張,轉強的消費需求及企業投資大幅擴張使得進口額持續大幅增加,但由於出口額卻未能隨之成長,導致貿易逆差的缺口持續擴大,按理說這時必須透過貨幣貶值的效果來解決,但由於目前美國仍堅持強勢美元政策因此其貿易赤字持續擴大,長此以往勢必影響美元之強勢地位。
b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1999 年底美國失業率降至 1960 年代以來的新低,由於擔憂勞動市場緊縮將導致通膨,進而壓縮企業獲利, FED 開始實行一連串緊縮貨幣政策,差點使得美國經濟出現硬著陸之危機,失業率更在 2001 年 3 月出現近年來新高。
c 、企業獲利 (Profit Earning)
受到勞動成本,資金成本大增且消費減緩的影響,美國企業獲利水平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今年以來不斷發佈的企業獲利預警及調降財測的動作將使美國的經濟強勢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d 、生產力成長性 (Growth of Productivity)
要生產力持續成長,即使勞動成本增加,即使就業成本上升仍不至於導致通膨。因此美國能否順利軟著陸的關鍵將落在生產力身上。但是今年以來資本利用率及資本設備支出一再創下新低,對於生產力的提升並不是一個樂觀的消息。近來各界包括葛林斯班都促請小布希政府應加速培植技術勞工,而此一方案將有機會大幅改善勞動力的結構,進而增加生產力。整體而言,預估今年生產力的成長將是逐步趨於平緩,而其仍具有抑制通膨的力量。
四、美國利率動向:
由於美國擁有相當強勢及獨立的央行,因此貨幣決策對其經濟整體表現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因此每次聯準會的例行性調息會議都會對匯市產生或多或少的衝擊。由於利率直接影響外幣存款的固定收益高低,因此美元指數的強弱受到調息的衝擊甚大。在過去講求固定貨幣收益的年代裡,一國貨幣的存款利率越高可吸引越多的國際資金匯入進行套利而使得匯率走強,但在近年來美國股市高科技股狂飆之後,由於利率升高不利股市整體表現,反而使得國際資金匯出實行緊縮貨幣政策的國家,匯價也因而走軟。利率的走向則取決於上述的整體經濟因素,如通貨膨脹率、貨幣供給成長率、經濟成長率、央行政策等。因此市場對未來美國利率水平的預期會影響到美元指數的價位。
五、股市表現
一國股市若表現優異,將吸引國際資金流入投資,進而帶動匯率上揚。代表作為此波美股的新經濟熱潮,令人咋舌的高投資報酬率使得高科技類股成為全球的超級吸金機器,而美國股匯市也同步展開一波多頭行情。
其它主要貨幣的相對強弱度—歐元,在歐元推出後,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義大利里拉、荷蘭幣、及比利時法郎五合一,歐元一躍成為最重要的權值貨幣,占美元指數總成數高達 57.6% ,影響甚钜,權值也形成集中在歐元、日圓、及英鎊三者身上的趨勢。因此,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動向及歐元區的經濟表現都是觀察美元指數強弱不可或缺的要素。
六、影響美元的因素:
影響美元的基本面因素,
Federal Reserve Bank (Fed):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美聯儲,美國中央銀行,完全獨立的制定貨幣政策,來保證經濟獲得最大程度的非通貨膨脹增長。Fed主要政策指標包括:公開市場運做,貼現率(Discount Rate),聯邦資金利率(Fed Funds rat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主要負責制訂貨幣政策,包括每年制訂8次的關鍵利率調整公告。 FOMC共有12名成員,分別由7名政府官員,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以及另外從其他11個地方聯邦儲備銀行總裁中選出的任期為一年的4名成員。Interest Rates: 利率,即Fed Funds Rate,聯邦資金利率,是最為重要的利率指標,也是儲蓄機構之間相互貸款的隔夜貸款利率。 當Fed希望向市場表達明確的貨幣政策信號時,會宣佈新的利率水準。 每次這樣的宣布都會引起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較大的動蕩。
Discount Rate:
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因儲備金等緊急情況向Fed申請貸款,Fed收取的利率。 儘管這是個象徵性的利率指標,但是其變化也會表達強烈的政策信號。貼現率一般都小於聯邦資金利率。
30-yearTreasury Bond:
30年期國庫券,也叫長期債券,是市場衡量通貨膨脹情況的最為重要的指標。 市場多少情況下,都是用債券的收益率而不是價格來衡量債券的等級。和所有的債權相同,30年期的國庫券和價格呈負相關。 長期債券和美元匯率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繫,但是,一般會有如下的聯繫: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原因導致的債券價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可能會使美元受壓。這些考慮可能由於一些經濟數據引起。
但是,隨著美國財政部的「借新債還舊債」計劃的實行,30年期國庫券的發行量開始萎縮,隨即30年期國庫券作為一個基準的地位開始讓步於10年期國庫券。
根據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一些經濟指標對美元有不同的影響:當通貨膨脹不成為經濟的威脅的時候,強經濟指標會對美元匯率形成支援; 當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威脅比較明顯時,強經濟指標會打壓美元匯率,手段之一就是賣出債券。
作為資產水準的基準,長期債券通常一般會受到由於全球的資本流動而帶來的影響。新興市場的金融或政治動盪會推高美元資產,此時,美元資產作為一種避險工具,間接的會推高美元匯率。
3-month Eurodollar Deposits:
3月期歐洲美元存款。 歐洲美元是指存放於美國國外銀行中的美元存款。 如:存放於日本本國外銀行中的日圓存款稱為「歐洲日圓」。這種存款利率的差別可以作為一個對評估外匯利率很有價值的基準。比如以USD/JPY為例,當歐洲美元和歐洲日圓存款之間的正差越大,USD/JPY的匯價越有可能得到支撐。
10-yearTreasury Note:
10年期短期國庫券。 當我們比較各國之間相同種類債券收益率時,一般使用的是10年期短期國庫券。 債券間的收益率差異會影響到匯率。 如果美元資產收益率高,匯推升美元匯率。
Treasury:
財政部。 美國財政部負責發行政府債券,制訂財政預算。財政部對貨幣政策沒有發言權,但是其對美元的評論可能會對美元匯率產生較大影響。
Economic Data:
經濟資料。 美國公佈的經濟資料中,最為重要的包括:勞動力報告(薪酬水準,失業率和平均小時收入),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費者價格指數),PPI,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國際貿易水準,工業生產,房屋開工,房屋許可和消費信心。
Stock Market:
股市。 3種主要的股票指數為:Dow Jones Industrials Index(Dow,道瓊斯工業指數), S&P 500(標準普爾500種指數)和NASDAQ(納斯達克指數)。 其中,道瓊斯工業指數對美元匯率影響最大。 從20世紀90年代中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美元匯率有著極大的正關聯性(因為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資產的緣故)。
七、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的3個主要因素為:
1)公司收入,包括預期和實際收入;
2)利率水平預期;
3)全球政經狀況。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影響。 交叉盤的升跌也會影響到美元匯率。
Fed Funds Rate Futures Contract:
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合約。 這種合約價值顯示市場對聯邦資金利率的期望值(和合約的到期日有關),是對聯儲政策的最直接的衡量。
3-month Eurodollar Futures Contract:
3月期歐洲美元期貨合約。 和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合約一樣,3月期歐洲美元期貨合約對於3月期歐洲美元存款也有影響。
例如,3月期歐洲美元期貨合約和3月期歐洲日圓期貨合約的息差是決定USD/JPY未來走勢的基本變化。
一、歐元貨幣特徵:
歐元現鈔的主要特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
貨幣名稱:歐元(EURO)
發行機構: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貨幣符號:EUR
輔幣進位:1歐元=100歐分(CENTS)
鈔票面額:5、10、20、50、100、200、500歐元。 鑄幣有1、2、5、10、20、50歐分和1歐元、2歐元共8個面值。
歐元 (Euro) 這個名稱是 1995 年 12 月歐洲議會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時,與會各國共同決定的。歐元的正式縮寫是 EUR 。
歐元的符號,看起來很像英文字母的 E ,中間有兩條並行線橫在其中,這個符號的構想來自希臘語的第五個字母 ( ε) ,一方面取其歐洲文明發源地的尊敬,一方面也是歐洲 (Europe) 的第一個字母,中間兩條並行線則象徵歐元的穩定性。
二、影響歐元的因素:
影響歐元的基本面因素;
The Eurozone:
歐元區。 由12個國家組成,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芬蘭,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和希臘,均使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
European Central Bank(ECB):
歐洲央行。 控制歐元區的貨幣政策。 決策機構是央行委員會,由執委和12個成員國的央行總裁組成。執委包括ECB總裁,副總裁和4個成員。
ECB的政策目標:
首要目標就是穩定價格。 其貨幣政策有兩大主要基礎,一是對價格走向和價格穩定風險的展望。價格穩定主要通過調整后的消費物價指數(Harmoniz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HICP)來衡量,使其年增長量低於2%。 HICP尤為重要,由一系列指數和預期值組成,是衡量通貨膨脹重要指標。 二是控制貨幣增長的貨幣供應量(M3)。 ECB將M3年增的參考值定為4.5%。
ECB每兩周的周四舉行一次委員會,來制訂新的利率指標。 每月的第一次會議後,ECB都會發佈一份簡報,從整體上公佈貨幣政策和經濟狀況展望。
Interest Rates:
一般利率。 是央行用來調節貨幣市場流動性而進行的「借新債還舊債」中的主要短期匯率。 此利率和美國聯邦資金利率的利差,是決定EUR/USD匯率的因素之一。
3-month Eurodeposit (Euribor):
3個月歐洲歐元存款指存放在歐元區外的銀行中的歐元存款。同樣,這個利率與其它國家同種同期利率的利差也被用來評估匯率水準。例如,當3個月歐洲歐元存款利率高於同期3個月歐洲美圓存款利率時,EUR/USD匯率就會得到提升。
10-Year Government Bonds:
10年期政府債券,其與美國10年期國庫券的利差是另一個影響EUR/USD的重要因素。 通常用德國10年期政府債券做為基準。 如果其利率水準低於同期美國國庫券,那麼如果利差縮小(即德國債券收益率上升或美國國庫券收益率下降),理論上會推升EUR/USD匯率。 因此,兩者的利差一般比兩者的絕對價值更有參考意義。
Economic Data:
經濟資料。 最重要的經濟資料來自德國,歐元區內最大的經濟體。 主要數據報括:GDP,通貨膨脹資料(CPI或HCPI),工業生產和失業率。 如果單獨從德國看,則還包括IFO調查(是一個使用廣泛的商業信心調查指數)。 還有每個成員國的財政赤字,依照歐元區的穩定和增長協定(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各國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佔GDP的3%以下,並且各國都要有進一步降低赤字的目標。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影響。 同美元匯率一樣,交叉盤也會影響到歐元匯率。
3-month Euro Futures Contract (Euribor):
3月期歐洲歐元期貨合約。 這種合約價值顯示市場對3個月歐洲歐元存款利率的期望值(和合約的到期日有關)。
例如,3月期歐洲歐元期貨合約和3月期歐洲美元期貨合約的息差是決定EUR/USD未來走勢的基本變化。
三、政治因素:
和其它匯率相比,EUR/USD最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如法國,德國或義大利的國內因素。 原蘇聯國家政治金融上的不穩定也會影響到歐元,因為有相當大一部分德國投資者投資到俄羅斯。
一、英鎊貨幣的特徵
英鎊現鈔的主要特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
貨幣名稱:英鎊(POUND、STERLING)
發行機構:英格蘭銀行(BANKOF ENGLAND)
貨幣符號: GBP
輔幣進位: 1鎊 =100便士(PENCE)
鈔票面額: 5、10、20、50鎊
由於英國是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曾在國際金融業中佔統治地位,英鎊曾是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計價結算使用最廣泛的貨幣。一戰和二戰以後,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但由於歷史的原因,英國金融業還很發達,英鎊在外匯交易結算中還佔有相當的地位。
二、影響英鎊的因素
影響英鎊的基本面因素,
Bank of England (BoE):
英國央行。 從1997年開始,BoE獲得了獨立制訂貨幣政策的職能。 政府用通貨膨脹目標來作為物價穩定的標準,一般用除去抵押貸款外的零售物價指數(Retail Prices Index excluding mortgages,RPI-X)來衡量,年增控制在2.5%以下。 因此,儘管獨立於政府部門來制訂貨幣政策,但是BoE仍然要符合財政部規定的通貨膨脹標準。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MPC):
貨幣政策委員會。 此委員會主要負責制訂利率水準。
Interest Rates:
利率。 央行的主要利率是最低貸款利率(基本利率)。 每月的第一周,央行都會用利率調整來向市場發出明確的貨幣政策信號。 利率變化通常都會對英鎊產生較大影響。 BoE同時也會通過每天對從貼現銀行(指定的交易貨幣市場工具的金融機構)購買政府債券交易利率的調整來制訂貨幣政策。
Gilts:
金邊債券。 英國政府債券也叫金邊債券。 同樣,10年期金邊債券收益率與同期其它國家債券或美國國庫券收益率的利差也會影響到英鎊和其它國家貨幣的匯率。
3-monthEurosterling Deposits:
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 存放在非英國銀行的英鎊存款稱為歐洲英鎊存款。 其利率和其它國家同期歐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響匯率的因素之一。
Treasury:
財政部。 其制訂貨幣政策的職能從1997年以來逐漸減弱,然而財政部依然為BoE設定通貨膨脹指標並決定BoE主要人員的任免。
英鎊與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關係:
由於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關於可能加入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言論,英鎊經常收到打壓。 英國如果想加入歐元區,則英國的利率水平必須降低到歐元利率水準。 如果公眾投票同意加入歐元區,則英鎊必須為了本國工業貿易的發展而兌歐元貶值。 因此,任何關於英國有可能加入歐元區的言論都會打壓英鎊匯價。
Economic Data:
經濟資料。 英國的主要經濟數據報括:初始失業人數,初始失業率,平均收入,扣除抵押貸款外的零售物價指數,零售銷售,工業生產,GDP增長,採購經理指數,製造業和服務業調查,貨幣供應量(M4),收入與房屋物價平衡。
3-month Eurosterling Futures Contract (short sterling):
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期貨(短期英鎊)。 期貨合約價格反映了市場對3個月以後的歐洲英鎊存款利率的預期。 與其它國家同期期貨合約價格的利差也可以引起英鎊匯率的變化。
FTSE-100:
金融時報100指數。 英國的主要股票指數。 與美國和日本不同,英國的股票指數對貨幣的影響比較小。 但是儘管如此,金融時報指數和美國道瓊斯指數有很強的聯動性。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的影響。 交叉匯率也會對英鎊匯率產生影響。
一、瑞郎貨幣特徵:
由於瑞士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所以瑞士被認為是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被稱為傳統避險貨幣,加之瑞士政府對金融、外匯採取的保護政策,使大量的外匯湧入瑞士。瑞士法郎也成為穩健受歡迎的國際結算與外匯交易貨幣。
其現鈔的主要特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
貨幣名稱:瑞士法郎(SWISSFRANC)
發行機構:瑞士國家銀行(BANQUENATIONALE SUISSE)
貨幣符號:CHF
輔幣進位:1瑞士法郎 =100生丁(CENTIMES)
鈔票面額:紙幣面額有10、20、50、100、500、1000法郎,鑄幣有1、2、5法郎和1、2、5、10、20、50分等。
二、影響瑞郎的因素:
影响瑞士法郎的基本面因素;
Swiss National Bank (SNB):
瑞士國家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在制訂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上有著極大的獨立性。不象大多數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瑞士央行並不使用特定的貨幣市場利率來指導貨幣狀況。直到1999年秋,央行一直使用外匯互換和回購協定作為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的主要工具。
由於使用了外匯互換協議,貨幣流動性的管理成為影響瑞士法郎的主要因素。當央行想提高市場流動性,就會買入外幣,主要是美元,並賣出瑞士法郎,從而影響匯率。
從1999年12月開始,央行的貨幣政策發生了轉移,從貨幣主義經驗者的方式(主要以貨幣供應量為目標)轉移到以基於通貨膨脹的方式,並定為2.00%的年通貨膨脹上限。 央行將使用一定範圍內的3月期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作為控制貨幣政策的手段。
央行官員可以通過一些對貨幣供應量或貨幣本身的一些評論來影響貨幣走勢。
InterestRates:
利率。 SNB使用貼現率的變化來宣布貨幣政策的改變。 這些變化對貨幣有很大影響。 然而貼現率並不經常被銀行作為貼現功能使用。
3-month Euroswissfranc Deposits:
3個月歐洲瑞士法郎存款。 存放在非瑞士銀行的瑞士法郎存款稱為歐洲瑞士法郎存款。 其利率和其它國家同期歐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響匯率的因素之一。
瑞士法郎作為避險貨幣角色:
瑞士法郎有史以來一直充當避險貨幣的角色,這是因為:SNB獨立制訂貨幣政策;全國銀行系統的保密性以及瑞士的中立國地位。 此外,SNB充足的黃金儲備量也對貨幣的穩定性有很大説明。
Economic Data:
經濟資料。 瑞士最重要的經濟數據包括:M3貨幣供應量(最廣義的貨幣供應量),消費物價指數(CPI),失業率,收支平衡,GDP和工業生產。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的影響。 和其它貨幣相同,交叉匯率的變化也會對瑞士法郎匯率產生影響。
3-month Euroswiss Futures Contract:
3個月歐洲瑞士法郎存款期貨合約。 期貨合約價格反映了市場對3個月以後的歐洲瑞士法郎存款利率的預期。 與其它國家同期期貨合約價格的利差也可以引起瑞士法郎匯率的變化。
其它因素:
由於瑞士和歐洲經濟的緊密聯繫,瑞士法郎和歐元的匯率顯示出極大的正相關性。即歐元的上升同時也會帶動瑞士法郎的上升。兩者的關係在所有貨幣中最為緊密。
一、日元貨幣介紹:
日元的印製水準較高,特別在造紙方面,採用日本特有的物產“三亞皮漿”為原料,紙張堅韌有特殊光澤,為淺黃色,面額越大顏色越深。日本是二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目前擁有世界最大的進出口貿易順差及外匯儲備,日元也是戰後升值最快的貨幣之一,因此日元在外匯交易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
日元紙幣現鈔的主要特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
貨幣名稱:日元(JAPANESE YEN)
發行機構:日本銀行(NIPPON GINKO)
貨幣符號:JPY
鈔票面額:500、1000、5000、10000元,鑄幣有1、5、10、50、100元等。
二、日元貨幣特徵:
日本自1886 年起採用金本位制,並發行可以兌換金幣的日本銀行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廢除了金本位制, 1964年日元成為國際流通貨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日元在1971年實施浮動匯率,此後日元日趨堅挺,與美元的弱勢形成強烈的對比,並成為較強的國際貨幣。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國土狹小的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必須來自對外貿易,日本的進口額很高,但出口額更高,每年都有巨額的外貿順差,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及出口國,日本經濟近年來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 1951-1973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加率高達 10.1% ,在眾多西方國家中屈居一指, 1968 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 1428 億美元, 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1985 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雖然 1985 年日元持續升值對國內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但經過產業調整,工業生產很快恢復,失業率降低, 1991 年底至 1992 年初,日本金融醜聞傳出,經濟開始蕭條,成長速度減緩,目前日本經濟上未全面復甦, 2001 年 3 月日本銀行再度恢復零利率,以期刺激經濟為目標。 本篇報告以流通性較佳在 CME 交易的日元期貨為研究。
三、物價水準:
物價水準低的國家,由於沒有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中央銀行為了刺激經濟,大可肆無忌憚的調降利率,相對匯率也就因而有進一步貶值的空間; 相反的,如果一個國家物價水平不斷上升,央行為了控制物價,必會調高利率,如此一來,其匯率也會隨之水漲船高,至於一個國家的物價變化,一般是視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化而定。
四、經濟景氣:
一個國家如果經濟穩定成長,該國央行不必為了刺激經濟而調降利率,其匯率自然比經濟景氣較差的國家呈現相對強勢,如果一個國家經濟進入衰退期,貿易逆差擴大,利率誘因央行刺激景氣而節節下降,其貨幣值恐怕也會隨之逐漸貶值,至於一個國家的景氣是在逐漸復甦,抑或正慢慢衰退,如果失業率持續降低,外銷訂單,領先指標、工業生產均連續回升,就顯示景氣正由衰退期邁入復甦其。
五、央行貨幣政策:
各國央行為了達到穩定物價、促進經濟成長兩項政策目標,對於匯率波動趨勢,以及其所能容忍的波動區間,均早有定見,如果匯率脫離了目標區,中央銀行或公開喊話,或改變利率政策、或直接進場干預,總是千方百計地希望把匯率拉回到目標區,因此關於各國央行的匯率決策模式。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可預測,有些是不可預測的,有些是經濟的,有些是政治的,其中對匯率最具關鍵的有下列幾項:
六、貿易順逆差:
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如果持續擴大,那代表在當時的匯率下,該國的出口商出口競爭力甚強,所以出口金額比進口金額大,貿易順差才會持續增加,如此一來,該國家的就會有升值的壓力。尤其近年來,世界貿易最大入超國美國,一直以匯率作為貿易順差國,日本要求縮減貿易逆差的籌碼,使得貿易順差與否,成為影響匯率長期走勢的關鍵之一。
七:利率動向:
在目前國際性資金移動非常迅速的金融大環境下,套利的資金經常會從利率低的地區流向利率高的地區,尤其當一個國家利率逐漸走高時,其匯率更往往居高不下,不過仍需考慮其它國家相對利率變動之間的影響。
八、日元早期歷史走勢:
1971年日本開始實施浮動匯率制,當年 12 月的匯率是 1 美元:308 日元,之後日元不斷升值。
1995年 4 月,日元創下戰後最高紀錄, 1 美元: 79.75 日元(期貨最高來到 1 日元: 1.2625 美分), 1995 年是國際社會頗多動蕩的一年,突發事件頻繁,日本為了關西大地震後的重建,贖回大量的海外資金;美日汽車貿易談判破裂后,美國為了報復,對日元暴升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隨後墨西哥發生金融風暴,墨國為穩定披索匯率而大量拋售美元,同時美國出巨資援助墨西哥,使得美元下跌,日元飆升對日本經濟擺脫金融危機極為不利,進而影響到全球經濟復甦,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與日本政府再度攜手合作,同時與日本、德國和瑞士央行聯手干預,將日元推進到 1 美元: 104 日圓( 1 日圓: 0.9615 美分)。
1998年日本經濟形勢最艱難的一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下降到5.3% ,第二季為 3.3% ,銀行壞帳嚴重,同時期東南亞金融風暴對日本海外出口市場和投資市場衝擊巨大,而日本政府對經濟衰退束手無策,頻繁出爐的經濟政策毫無作用,民眾的不滿引發橋本內閣的下臺; 8 月底開始,日元大幅回升,原因在於美國經濟成長放緩,美日貿易進一步擴大,導致日元在短短 2 個月內反彈到 114.33 (期貨在 8 月底貶值到 1 日元: 0.6807 美分)的價位。
綜觀日元總會在經濟大幅衰退時暴跌(貶值),且極易受到亞洲地區和世界其它地區金融動蕩的影響,但日元的升值卻往往與經濟基本面關聯性不高,通常日元升值的時候,日本經濟並不理想,往往剛走出谷底,而且日元升值幅度大,通常一次連續攀升 10% 以上,這與日本經濟特性與國際匯市關係密切。 另外日本每次波動后經過一段時間,一般會回到 1 : 120 日元(約 1 日元: 0.83 美分)附近,主要因為日本、美國和歐洲其它主要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從 80 年代後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因此從中期來看,日元再波動一段期間之後,通常會回到長期的均衡價位。
九、影響日元的因素:
Ministry of Finance (MOF):
日本財政部,是日本制訂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唯一部門。日本財政部對貨幣的影響要超過美國,英國或德國財政部。日本財政部的官員經常就經濟狀況發佈一些言論,這些言論一般都會給日元造成影響,如當日元發生不符合基本面的升值或貶值時,財政部官員就會進行的口頭干預。
Bank of Japan (BOJ):
日本央行。 在1998年,日本政府通過一項新法律,允許央行可以不受政府影響而獨立制訂貨幣政策,而日元匯率仍然由財政部負責。
Interest Rates:
利率。 隔夜拆借利率是主要的短期銀行間利率,由BOJ決定。 BOJ也使用此利率來表達貨幣政策的變化,是影響日元匯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Japanese Government Bonds (JGBs):
日本政府債券。 為了增強貨幣系統的流動性,BOJ每月都會購買10年或20年期的JGBs。 10年期JGB的收益率被看作是長期利率的基準指標。 例如,10年期JGB和10年期美國國庫券的基差被看作推動USD/JPY利率走向的因素之一。 JGB價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通常會利好日元。
Economic and Fiscal Policy Agency:
經濟和財政政策署。 於2001年1月6日正式替代原有的經濟計劃署(Economic Planning Agency, EPA)。 職責包括闡述經濟計劃和協調經濟政策,包括就業,國際貿易和外匯匯率。
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MITI):
國際貿易和工業部,負責指導日本本國工業發展和維持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但是其重要性比起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已經大大削弱,當時日美貿易量會左右匯市。
Economic Data:
經濟資料。 較為重要的經濟數據包括:GDP,Tankan survey(每季度的商業景氣現狀和預期調查),國際貿易,失業率,工業生產和貨幣供應量(M2+CDs)。
Nikkei-225:
日經255指數。 日本主要的股票市場指數。 當日本匯率合理的降低時,會提升以出口為目的的企業是股價,同時,整個日經指數也會上漲。 有時,情況並非如此,股市強勁時,會吸引國外投資者大量使用日元投資於日本股市,日元匯率也會因此得到推升。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的影響。 例如,當EUR/JPY上升時,也會引起USD/JPY的上升,原因可能並非是由於美元匯率上升,而是由於對於日本和歐洲不同的經濟預期所引起。
一、澳元貨幣特徵:
澳大利亞新版塑膠鈔票,經過近30年的研製才投入使用,它是以聚酯材料代替紙張,耐磨,不易折斷,不怕揉洗,使用週期長而且手感強烈,具有良好的防偽特性。
澳大利亞現鈔的主要特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
貨幣名稱:澳大利亞元(AUSTRALIAN DOLLAR)
貨幣符號:AUD
輔幣進位:1澳元=100分(CENTS)
鈔票面額:5、10、20、50、100元。
發行機構:澳大利亞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二、影響澳元的因素:
澳大利亞元,簡稱澳元(英文簡稱“Aussie”):
澳元又被稱為“商品貨幣”,其匯率與金、銅、鎳、煤炭和羊毛等商品的價格存在緊密聯繫,這些商品占澳大利亞總出口額的近2/3。 因此,澳元的走勢的高低通常受這些商品價格趨勢的較強影響。 澳元經常在通漲的經濟環境下獲得支援,而此時正是商品價格高漲的時候。 舉例來說,當2002年黃金價格上漲時澳元匯率也隨之上漲,2002年夏天金屬價格回調時澳元也隨之回調,二者又在2004年第四季度同時再次上漲。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與日本經濟(日本吸收了澳大利亞20%的出口)和歐元區經濟的緊密聯繫又可以解釋為什麼澳元會跟隨歐元和日元的走勢。比如,外匯市場中澳元兌美元的匯率與美元兌日元的匯率之間的反相關關係就比較容易識別。澳元兌美元的匯率表示形式與歐元兌美元和英鎊兌美元相同,表示1澳元對應多少美元。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
根據1959年的儲備銀行法案,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獲得了澳大利亞中央銀行的地位。 儲備銀行的主要任務是保持澳元的匯率穩定和保持充分就業。 1993年,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獲得了獨立運轉的權力,同時儲備銀行的工作目標也確定下來,即將中期通漲年增長率的目標控制在2-3%。 設立中期而不是短期通漲目標的原因在於要鼓勵健康的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三、儲備銀行委員會:
儲備銀行委員會負責制定貨幣政策。除了每年的1月份,委員會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二要召開貨幣政策會議。 利率決策結果一般在會議的第二天公佈。 委員會由9名成員組成,包括儲備銀行行長、副行長、財政部秘書長和其他6名由財政大臣任命的外部成員。 行長和副行長的任期最長為7年,可以連任。 6名外部成員的任期最多為5年。
四、利率:
儲備銀行的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就是隔夜貨幣市場利率,或稱作現金利率目標。現金利率是兩家金融機構間的隔夜貸款利率。
五、財政大臣:
雖然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在1993年獲得了獨立運轉的權力並且制定了通漲目標,但是儲備銀行的行長和副行長還需要由財政大臣來任命。
澳大利亞股票市場的交易時間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 Trading Hours
周一至周五 10:00-16:05(本地時間)
8:00-14:05(北京時間)
一、加元貨幣特徵:
加拿大居民主要是英、法移民的後裔,分別是英語區和法語區,因此鈔票上均使用英語和法語兩種文字。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鈔票上主要是以英國統治者的頭像作為主要圖案。
其現鈔的主要特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
貨幣名稱:加拿大元(CANADADOLLAR)
貨幣符號:CAD
輔幣進位:1元=100分(CENTS)
鈔票面額:2、5、10、20、50、100、1000元
發行機構:加拿大銀行(BANKOF CANADA)
二、影響加元的因素:
加拿大元,簡稱加元(英文簡稱“Loonie”,loon是一種水鳥,加元硬幣上有loon的圖案)。
加元獨特的地位在於加拿大與美國間的雙邊貿易額高於其他任何兩國間的雙邊貿易額。加拿大出口的80%流向了美國,因此加元匯率與美國經濟的強弱息息相關。
加元也被認為是一種「商品貨幣」 因為加拿大出口的大約一半來自於商品的出口。 但是這些商品多數是非能源商品,所以加元匯率更多的受到非能源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石油價格的上漲會為加元帶來壓力,因為這會削弱加元的購買力。
加拿大銀行:
加拿大的中央銀行。 加拿大銀行的主要目標是「低而穩定的通漲」和「安全而可靠的匯率」。加拿大銀行的通漲目標(年增長率)在2.0%,也就是1.0-3.0%通漲目標區間的中點。 雖然通漲水準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計算,但是加拿大銀行使用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作為實際操作中的參考,來評測潛在通漲趨勢和更好的評估消費者物價指數在未來的變化。通漲目標區間每5年更新一次,目前的1.0-3.0%的目標區間將在2006年更新。
加拿大銀行的董事會由行長、副行長和另外12名董事構成。 除此之外,副財政大臣也列席董事會會議但沒有投票權。行長和副行長由董事任命,任期7年,可以連任。 而董事則由財政大臣任命。 如果財政大臣和加拿大銀行在貨幣政策上出現分歧,財政大臣在與行長協商后,可以遞交行長一份書面通知要行長必須執行。
三、貨幣政策:
直到2000年11月,加拿大銀行才開始引入貨幣政策會議的新制度,即事先確定每年8次的貨幣政策會議日期並在會議當天宣佈貨幣政策內容。 此前,加拿大銀行可以在任何一個工作日調整利率。 利率決策結果通常在某個週二或者週三的上午9點(當地時間)公佈。
四、利率:
加拿大的關鍵利率是隔夜利率或者叫做現金利率,它是銀行間借貸資金的利率的基準。加拿大銀行利率“,高於隔夜利率區間50個基點,是加拿大的銀行機構使用”大額資金轉賬系統“持有隔夜資金時向加拿大銀行支付的利率。
五、多倫多股票交易所交易時間:
週一至週五9:30-16:00(本地時間)
10:30-5:00(北京時間)
一、 黃金與美元概述:
美元匯率與黃金價格就像走在天秤兩端,當美元走強,金價受挫下跌,相對的,當美元走弱,金價便上揚。 外匯達人張耕綸解釋,黃金以美元計價,當美元升值,對於其他貨幣國家來說,購買黃金的成本就會變高,進一步導致需求減少,帶動金價下跌。
二、黃金和美元有什麼關係?
黃金由於其特殊的屬性——稀缺、易分割的自然屬性,同時具備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是被廣泛認可的避險工具,如可用來抵禦通貨膨脹或者經濟、政治動蕩。
美元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流通貨幣,由於美國綜合實力和穩定的貨幣政策,也被認為是重要的避險貨幣,美元也是黃金在國際市場上計價和交易的主要方式。 而美元指數,反映美元對歐元、日元等一攬子貨幣的匯率綜合變化程度,體現美元價值。
在國際市場上,美元是黃金的計價貨幣,很大程度上和黃金大體呈負相關關係。 當美元走強時,即美元計價的資產活力的潛力更大,市場的風險偏好得到提升,投資者追逐高風險資產,則黃金會被拋售;當美元下跌,黃金的避險需求得到提振,黃金的價格則會上升。
但二者的負相關關係不是絕對的,也不是穩定的。 首先同作為避險資產,當某些重大經濟政治動盪或者公共安全危機發生時,市場情緒惡化,二者的避險需求可能將同時得到提振,即朝同方向變動。
同時,黃金價格和美元指數,各自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黃金價格和美元走勢的相關性並不穩定。 黃金作為商品,在一些工業領域、服裝首飾行業都會得到應用,如印度每年在其重要假日前後實體黃金需求會上漲。 新的金礦開採也會提升黃金供應,一定程度也會利空金價。
而美元指數會受到美元兌多國匯率的影響。 如英國脫歐計劃順利進行,則會提升英鎊兌美元的匯率;歐洲疫情進入新的高峰,開啟新的封鎖措施,則會打壓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歐美央行各自的貨幣政策都會影響區域的通脹水準,進而影響金價。 所以, 多方因素共振,有時美元和黃金相互間並不是完全可靠的參照物。
三、黃金美元歷史價格回顧及分析
(1)黃金美元同向變動 :
在全球疫情爆發下,黃金、美元的避險需求同時上升, 在2020年2月1日至2月20日區間,全球疫情開始爆發並蔓延,作為全球避險資產,黃金和美元的價格都呈現上漲的趨勢:美元指數從97.3上升到99.8左右,漲幅1.5% ,黃金價格從1570美元/盎司上漲到1640美元/盎司,漲幅4.5%。 此時黃金避險屬性凸顯,美國當時疫情尚未達高峰,全球資本將美元作為避風港,抬高美元指數。
(2)黃金美元反向變動 :
在2020年中,美國疫情大規模爆發,加之當時美國大選膠著帶來的不確定性,國際資本紛紛逃離美國,美元資產遭到拋售,美元兌多國貨幣貶值,美元指數隨之下跌,黃金的避險屬性再一次得到抬升,2020年5月到8月,黃金價格從1451美元/盎司上漲並突破2000美元/盎司大關,而美元指數則由100點下降到臨近90點的支撐位。
隨後在9月份以後,疫情短暫穩定,黃金和美元暫時進入橫盤震蕩期。 隨著2020年關臨近,輝瑞製藥等多家生物醫藥公司宣布臨床疫苗的積極結果,一定程度掃去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帶來的陰霾,市場風險偏好提升,美股大盤恢復上漲,標普500、納斯達克和道瓊斯指數多次創下歷史新高。 這導致黃金避險需求下跌,金價隨之下落。 但在年末,疫苗的利好消息被持續惡化的實際疫情現狀所沖淡,導致金價又震蕩上漲。
同時美國大選交接和美國新的刺激計劃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美元兌多國匯率總體呈下降趨勢,美元貶值,美元指數也震蕩下跌。
四、總結:
美元和黃金關係密切,相互影響,大致呈負相關的關係,但是各自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因此,在分析和投資這兩種資產的時候,必須要從更宏觀的視角,分析黃金的供求、國際經濟形勢、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動態變化、美國和其他主要世界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變化等因素。
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主要是具備避險資產存在,未必能帶來像投資股市那樣潛在的超額回報。
貨幣對縮寫簡稱
全球每種貨幣都有被國際金融市場接受的3位字母縮寫名稱。
其中前兩位字母代表國家縮寫,最後一位字母代表的則是貨幣名稱。
例如: GBP代表英國英鎊,這是根據ISO4217國際標準制定的。
下面是世界上絕大多數貨幣的3位字母代碼。
ALL
AFN
ARS
AWG
AUD
AZN
BSD
BBD
BYN
BZD
BMD
BOB
BAM
BWP
BGN
BRL
BND
KHR
CAD
KYD
CLP
CNY
COP
CRC
HRK
CUP
CZK
DKK
DOP
XCD
EGP
SVC
EUR
FKP
FJD
GHS
GIP
GTQ
GGP
GYD
HNL
HKD
HUF
ISK
INR
IDR
IRR
IMP
ILS
JMD
JPY
JEP
KZT
KPW
KRW
KGS
LAK
LBP
LRD
MKD
MYR
MUR
MXN
MNT
MZN
NAD
NPR
ANG
ANG
NZD
NIO
NGN
NOK
OMR
PKR
NGN
PYG
PEN
PHP
PLN
QAR
RON
RUB
SHP
SAR
RSD
SCR
SGD
SBD
SOS
ZAR
LKR
SEK
CHF
SRD
SYP
TWD
THB
TTD
TRY
TVD
UAH
GBP
USD
UYU
UZS
VEF
VND
YER
ZWD
一、什麼是特殊貨幣對?
特殊貨幣對是外匯市場中不經常使用的貨幣,及非主要貨幣,通常是發展中國家,如亞洲,太平洋地區,中東和非洲的一些國家發行的。
因為外匯市場中特殊貨幣對的活動沒有主流貨幣的活動多,流動性不強,所以交易特殊貨幣對並不容易。這裡提到的主流貨幣包括「主要貨幣」和「次要貨幣」。
主要貨幣是市場上經常交易的貨幣,有美元(USD),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瑞士法郎(CHF)。 儘管澳大利亞元(AUD)經常被認為是次要貨幣,但仍有一些機構將它划入主要貨幣中。次要貨幣還有加拿大元(CAD)和紐西蘭元(NZD)。
特殊貨幣對既不是主要貨幣也不是次要貨幣,但它們對外匯市場來說仍然是重要的。
二、什麼使特殊貨幣對的交易變得不同?
市場中對特殊貨幣對的關注程度決定了特殊貨幣對交易與主要貨幣交易不同。特殊貨幣對市場相對較少的流動行意味著交易這些貨幣的成本和風險都較大。
雖然高風險帶來了高回報的機會,但是要完全瞭解特殊貨幣對市場並不容易。它缺乏安全性。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速度可以很快,從而造成其本國貨幣的價值的改變。
三、特殊貨幣對的匯率:
由於流動性小和風險高,特殊貨幣對的價差要比主流貨幣的價差大。因此交易者應當謹慎地進行特殊貨幣對的交易並且在計算潛在盈利時考慮到高價差。價差代表著做市商向交易商買入和賣出間的差異。
四、交叉盤匯率:
大部分貨幣在貨幣對中以美元為基準報價,任何不以美元為基準的報價被稱為“交叉盤報價”,GBP/JPY(英鎊/日元)就是一個例子。
交叉盤報價是通過先折算英鎊對美元的價格,之後折算日元對美元的價格來完成的。
五、計算過程如下:
英鎊/美元 = 1.7464
美元/日元 = 112.29
所以交叉報價是: GBP/JPY = 1.7464 x 112.29 = 196.10
這就是說,1英鎊可兌換196.10日元。
在特殊貨幣對對中存在很多交叉匯率,通常它們的流動性較差,不易賣出。